一、分布与危害
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发生。幼虫蛀食枝干,轻则影响树体发育,叶小而薄,重则全株枯死;成虫啃食嫩枝皮层,造成枝枯叶黄,幼虫蛀食枝干木质部,降低工艺价值,严重受害时常整枝、整株枯死。
二、识别特征
成虫的体与鞘翅都为黑色,密被黄褐色绒毛,一般背面呈青棕色,腹面棕黄色,深淡不一。鞘翅基部密布黑色光亮的瘤状颗粒,占全翅1/4到1/3强的区域。鞘翅中缝及侧缘、端缘通常有一条青灰色狭边。翅内外端角有刺突。

幼虫 体长60mm左右,圆筒形,乳白色。第1胸节发达,背板后半部密生棕色颗粒小点。其中央夹有3对尖叶状凹皱纹。

三、生活习性
南方每年1代,江、浙等省2年一代;在北方2或3年完成1代,以未成熟幼虫在树干孔道中越冬。成虫于6、7月间羽化后,一般晚间活动有假死性,喜吃新枝树皮、嫩叶及嫩芽。被害伤痕边缘残留绒毛状纤维物,伤根呈不规则条块状。卵多产在直径10~30mm粗的一年生枝条上。先咬破树皮和木质部,成“U”字形伤口,然后产入卵粒。卵经两周左右孵化,初孵幼虫即蛀入木质部,逐渐侵入内部,向下蛀食成直的孔道,老熟幼虫常在根部蛀食。化蛹时,头向上方,以木屑填塞蛀道上、下两端。
四、防治措施
1 、无性系德扬、健杨对桑天牛具抗性,可适当选用。清除桑、构、朴树等桑天牛补充营养寄主,可有效免除此虫的危害。栽植苦楝、臭椿、泡桐、刺槐等桑天牛不亲和的树种作为以杨树造林时的隔离带。
2、7~8月间桑天牛成虫活动期在其补充营养寄主植物上喷施5%溴氰菊酯微胶囊剂2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1000倍液,可有效减轻该虫对附近杨树的危害。
3、虫道注药防治桑天牛幼虫:用药棉堵塞有新鲜虫粪的排粪孔,从该孔上方的排粪孔注入40%氧化乐果乳油1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300倍液或蛀虫净100倍液或树虫康300倍液,杀虫率可达95%以上。
4、组织捕捉或收购成虫。毛白杨林、苹果园等附近的桑树、构树,常是桑天牛成虫集中补充营养的寄主,极易捕捉,可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琳海植保——敬请登录北京园林植保网查阅更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