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黄杨幼嫩叶片的萌发,黄杨绢野螟开始危害了。它们是黄杨类植物上的恶性虫害,分布广,危害重,暴食性强。去年多地黄杨因黄杨绢野螟暴发遭受毁灭性打击,长长绿篱带仅剩枯枝和丝网,至今未能完全恢复。另外,受到冬季气候偏暖的影响,有害生物越冬基数大,今年虫害发生发展会更严重,及时防治,勿重蹈覆辙!

(2024年8月,黄杨绢野螟将黄杨叶片啃食一空)

(直至2025年3月,受害的黄杨也没有恢复)
黄杨绢野螟危害特点
隐蔽性、暴食性与突发性并存
1、隐蔽性强:幼虫吐丝缀叶成巢,虫体与叶片颜色相近(头黑褐、胴部浓绿),初期不易察觉。

2、暴食期危害重:4龄后幼虫进入暴食阶段,昼夜取食,短期内可吃光叶片,仅残留丝网与虫粪,造成黄杨成株枯死。

3、寄主单一且集中:主要危害黄杨科植物,小叶黄杨、瓜子黄杨、雀舌黄杨、大叶黄杨、朝鲜黄杨、以及冬青、卫矛等,受害最重的是瓜子黄杨和雀舌黄杨。成片密植区域受害更重。

黄杨绢野螟发生规律
越冬代与世代重叠是关键
北方地区(如山东):1年3代,越冬代幼虫4月中旬出蛰,5月成虫羽化,危害高峰在5月末、7月、8月。

华东、华中地区:3月越冬代幼虫开始活动,4月底成虫出现,世代重叠显著,虫态不整齐,有卵、幼虫、蛹和成虫同时存在的情况,防控难度大。

越冬习性:以2-3龄幼虫在缀叶虫苞内越冬,早春气温回升后迅速恢复取食。
防治措施
抓住关键期,及时防治
黄杨绢野螟虫口发生量大,易暴发成灾,早发现,早防治。
关键时期:
越冬代出蛰期(3-4月)和 第一代低龄期(5月)。
推荐药剂:由于黄杨绢野螟这类螟蛾类害虫卷叶危害的特点,对药剂的抵抗力强,普通农药见效慢,一般需连用三次才能控制,建议选用更低毒高效的专业杀虫剂,一次用药就能起到明显杀虫效果,快速防治。
“俄闵清”或“斯叶例除”600-800倍液喷施,具有较强的胃毒、触杀又重作用,药后即可有效防除黄杨绢野螟及各类抗性食叶害虫。


(俄闵清喷药后快速杀虫效果)
黄杨绢野螟的防治需遵循“早发现、早干预”原则,3-4月全面排查越冬虫苞,重点监测去年重灾区,5月份加强第一代幼虫监测,结合修剪与药剂防治。7-8月份警惕第二、三代幼虫暴发,另外利用成虫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诱杀,减少产卵量和新一代幼虫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