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叶部病害种类很多,根据病原的种类可分为两大类:
(1)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引起,例如营养元素的缺乏,水分的不足或过量,低温的冻害和高温的灼病,肥料、农药使用不合理,或废水、废气造成的药害、毒害等。
(2)侵染性病害:由生物引起,有传染性,病原体多种,如真菌、细菌、病毒、线虫或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2。病状植物病害的病状主要分为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五大类型。
植物在病原物的侵害或不适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生理机能失调、组织结构受到破坏的过程,植物病害是寄主植物和病原物的拮抗性共生;其发生和流行是寄主植物和病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农作物和林木的病害大发生,常使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遭受严重损失。有些患病作物能引起人畜中毒。一些优质高产品种往往因病害严重而被淘汰。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除自然因素外,常与大肆开垦植被、盲目猎取生物资源、工业污染以及农业措施不当等人为因素有关。
3。植物病害种类植物病害分为侵染性和非侵染性两大类。由病原物引起的侵染性病害的分类方法有:①按病原物分为真菌性、细菌性、病毒性和线虫病害等。②按寄主植物分为作物、蔬菜、果树病害和森林病害等,还可按蔓陀萝叶表皮,示气孔作物种类分为小麦、水稻、棉花等不同作物病害。③按症状可分为叶斑病、腐烂病、萎蔫病等。④按发病部位可分为根病、茎病、叶病、果病等。⑤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空气传播、水传、土传、种苗传播、昆虫介体传播等。病原物从侵染到寄主植物病状出现的过程,简称病程。侵染程序一般分为3个时期:①侵入期。从病原物侵入到与寄主植物建立营养或寄生关系的一段时间。②潜育期。从病原物初步与寄主植物建立寄生关系到出现明显症状的一段时间。潜育期的长短因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寄主植物的种类、生长状况和时期;以及环境条件的影响而有所不同。③发病期。受侵染的寄主植物在外部形态上出现明显的症状,包括染病植物在外部形态上反映出的病理变化和病原物产生繁殖体的阶段。
病害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称为侵染循环。又称病害的年份循环。病程是组成侵染循环的基本环节。侵染循环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①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病原物度过寄主植物的休眠期,成为下一个生长季节的侵染来源。②初侵染和再侵染。经过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寄主生长季节中苗木种植前进行病害防疫的首次侵染为初侵染,重复侵染为再侵染。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整个侵染循环仅有一个病程的称为单循环病害(如麦类黑穗病菌);在寄主生长季节中重复侵染,多次引起发病,其侵染循环包括多个病程的称为多循环病害(如稻瘟病菌、白叶枯病菌等)。③病原物的传播。分主动传播和被动传播。前者如有鞭毛的细菌或真菌的游动孢子在水中游动传播等,其传播的距离和范围有限;后者靠自然和人为因传播,如气流传播、水流传播、生物传播和人为传播。
植物病害流行是指侵染性病害在植物群体中的顺利侵染和大量发生。其流行是病原物群体和寄主植物群体在环境条件影响下相互作用的过程;环境条件常起主导作用。对植物病害影响较大的环境条件主要包括下列3类:①气候土壤环境,如温度、湿度、光照和土壤结构、含水量、通气性等。②生物环境,包括昆虫、线虫和微生物。③农业措施,如耕作制度、种植密度、施肥、田间管理等。植物传染病只有在寄主的感病性较强,且栽种面积和密度较大;病原物的致病性较强,且数量较大;环境条件特别是气候、土壤和耕作栽培条件有利于病原物的侵染、繁殖、传播和越冬,而不利于寄主植物的抗病性时,才会流行。
4。防治的原则植物病害防治的原则是:消灭病原物或抑制其发生与蔓延;提高寄主植物的抗病能力;控制或改造环境条件,使之有利于寄主植物而不利于病原物,抑制病害的发生和发展。一般着重于植物群体的预防,因地因时根据作物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每项措施要能充分发挥农业生态体系中的有利因素,避免不利因素,避免公害和人畜中毒。使病害压低到经济允许水平之下,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防治方法有植物检疫、抗病育种、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物理和机械防治和生物防治等。
5.在用药方面,应该有一定的针对性:
1.霜霉病类
霜霉病主要侵害叶片,在叶片上先引起褪绿黄斑,后因受叶脉限制转变为多角形,在叶背面长出白色、灰色和紫色的霜霉状物,这种霜霉状物是由气孔内伸出的孢囊梗和孢子囊。霜霉菌均为专性寄生物,是一类要求温度偏低和湿度较高的真菌。
症状:发病初期,感病叶片正面出现褪绿斑,以后病斑逐渐变黄,最后变成淡褐色不规则形斑块。叶背病斑上长出霜状霉层。发病严重时,叶片干枯。
防治方法:
1) 及时摘除病叶,清除并烧毁病株残体
2) 种植地应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地块
3) 发病初期喷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等药剂,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或者是叶病灵1000到1500倍喷施,效果明显。
2.白粉病类
症状:一般多发生在寄生生长的中后期,可侵害叶片、嫩叶、花、花柄和新梢。在叶片上初为褪绿斑,而后长出白色菌丝层,并产生白色粉状分生孢子,在生长季节进行再侵染,使叶片不平整,以至卷曲、萎缩、苍白,抑制寄主植物生长,严重时导致枝叶干枯,甚至全株死亡。
防治方法:
1) 减少侵染源。结合修剪将病叶、病枝销毁。休眠期喷洒波美2—3度的石硫合剂,消灭越冬菌丝或病部闭囊壳。
2) 加强栽培管理,改善环境条件;合理施肥,增施磷、钾、氮肥要适量。
3) 发病前,喷洒石硫合剂预防侵染;发病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喷施。
4) 生物农药BO-10、抗霉菌素120对白粉病也有良好防效。
3.锈病类
锈病是一种特征明显的病害。锈病的多数孢子能形成红褐色或黄褐色、颜色深浅不同的铁锈状孢子堆。锈菌是一类专性寄生物。
症状:为害叶片、嫩枝和花,以叶和芽上的症状最明显。发病初期在叶背产生隆起的锈孢子堆突破表皮露出橘红色的粉末,即锈孢子。在叶片正面生的小黄点即性孢子器,以后再叶片背面又产生略呈多角形的较大病斑,上生夏孢子堆。秋末在病斑上又产生棕黑色粉状物,即冬孢子堆。
1) 防治方法:减少侵染来源
2) 合理施用氮肥
3) 早春修剪后,喷洒波美2---5度石硫合剂。发病期喷50%代森锌500倍液,或97%敌锈钠250—300倍液,或50%二硝散可湿性粉剂200倍液,10---15天喷1次,连续喷2---3次。或者是叶病灵1000到1500倍喷施,能够快速杀灭病菌,阻止病害传播,效果明显。
4.炭疽病类
症状:主要为害植物叶片,同时还有茎、花、叶柄上也会发生。表现为界线分明、稍微下陷、圆斑或沿主脉纵向扩展的条斑,还可在幼嫩的枝条上引起小型的 或溃疡,造成枯梢。炭疽病菌有时有潜伏侵染现象,繁殖少,无症状,花叶尚能生长,但发育不良,叶片提前脱落。病斑中央产生明显的黑色小点,排列呈明显或不明显同心轮纹,即病原的分生孢子盘,这是炭疽病的重要特征之一。其共同特点是,菌丝在寄主表皮或角质层下形成分生孢子盘,孢子梗密集,孢子具有各种形状,当孢子成熟时,突破寄主组织暴露于外。
危害植物有:中国兰花、虎头兰、宽叶兰、广东万年青、米兰、扶桑、茉莉花、夹竹桃等。
防治方法:
1) 及时剪除发病叶片和植株,集中销毁
2) 加强栽培管理,盆花放在通风处,露地放置兰花,要有防雨棚,并不要过密。
3) 发病前,喷施1:1:100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发病时,喷施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75%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每隔10---15天喷1次,连续喷2—3次。或者是叶病灵1000到1500倍喷施,能够快速杀灭病菌,阻止病害传播,效果明显。
5.灰霉病类
症状:灰霉病病害主要表现为花腐、叶斑和果实腐烂,在潮湿的情况下,真菌在受害寄主组织上产生大量灰色霉层。
发病初期,感病叶片上叶缘出现暗绿色水渍状斑纹,以后逐渐蔓延到整个叶片,最后全叶变为褐色并干枯,叶柄和花梗受害后产生水渍状腐烂。发病后,在湿度大的条件下。发病部位密生灰色霉层,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害分生严重时,叶片枯死,花器腐烂,霉层密布。
防治方法:
1) 减少侵染来源,拔除病株,集中销毁
2) 加强栽培管理,控制湿度,注意通风
3) 病害初期,喷施1;1:200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每隔10---15天喷1次,连续2---3次。或者是叶病灵1000到1500倍喷施,能够快速杀灭病菌,阻止病害传播,效果明显。
6.叶斑病
凡是叶部发生斑点的均为叶斑病。叶斑病分布与寄主表面,占有很大的空间和面积,能产生大量孢子,只要条件适宜就可能引起流行,造成较大的损失。
症状:发病初期,感病叶片上产生红褐色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展为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病斑,黑褐色,正面颜色较背景面深。发病后期,病斑中央变成灰白色,上生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发病严重时,病斑相互连接,导致叶片枯黄、早落。
防治方法:
1) 清理病落叶,减少侵染源。
2) 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盆花摆放密度适当,以便通风透光。夏季盆花放在室外加阴棚。
3) 开花后立即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10—15天喷1次。连续喷洒5—6次。或者是叶病灵1000到1500倍喷施,能够快速杀灭病菌,阻止病害传播,效果明显。
琳海植保——敬请登录北京园林植保网了解更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