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14-9-25 浏览人数:1643
|
 |
温室白粉虱 |
|
|
虫害 |
|
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Westwood))属同翅目、粉虱科,俗称小白蛾子。英文名为greenhouse whitefly。
(一)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1.5毫米,淡黄色或白色。翅面覆盖白蜡粉,停息时双翅在体上合成屋脊状,翅端半圆状遮住整个腹部,翅脉简单,沿翅外缘有一排小颗粒。如下图所示。
卵 长约0.2毫米,侧面观长椭圆形,有卵柄,柄长0.02毫米,从叶背的气孔插入植物组织中。初产淡绿色,覆有蜡粉,而后渐变褐色至黑色。
二)分布和为害
遍及全国各地,寄主有黄瓜、番茄、辣椒、茄子、菜豆、马铃薯等,还可为害甘蓝、花椰菜、白菜、油菜、萝卜、莴苣、魔芋、芹菜等各种蔬菜。以成虫和若虫吸食植物汁液为害,被害叶部褪绿、变黄、萎蔫,甚至全株枯死。其繁殖力强,繁殖速度快,种群数量庞大,群聚为害,有蜜露产生,并分泌大量蜜液,严重污染叶片和果实,往往引起煤污病的大发生,使蔬菜失去商品价值。能传播病毒病
1龄若虫体长约0.29毫米,长椭圆形,2龄约0.37毫米,3龄约0.51毫米,淡绿色或黄绿色,足和触角退化,紧贴在叶片上营固着生活。4龄若虫又称伪蛹,体长0.7~0.8毫米,椭圆形,体扁平,黄褐色,体背有长短不齐的蜡丝,体侧有刺。
|
|
|
在北方,温室一年可发生10余代,白粉虱周年发生。冬季在室外不能存活,因此是以各虫态在温室越冬并继续为害。成虫羽化后1—3天可交配产卵,也可进行孤雌生殖,其后代为雄性。成虫有趋嫩性,在寄主植物打顶以前,成虫总是随着植抹的生长不断追逐顶部嫩叶产卵,白粉虱卵以卵柄从气孔插入叶片组织中,与寄主植物保持水分平衡,极不易脱落。若虫孵化后3天内在叶背可做短距离游走,当口器插入叶组织后就失去了爬行的机能,开始营固着生活。粉虱繁殖的适温为18—21℃,在生产温室条件下,约1个月完成一代。冬季温室作物上的白粉虱,是露地春季蔬菜上的虫源,通过温室开窗通风或菜苗向露地移植而使粉虱迁入露地。因此,白粉虱可通过人为因素蔓延。白粉虱的种群数量,由春至秋持续发展,秋季数量达高峰,集中为害瓜类、豆类和茄果类蔬菜。
|
|
|
防治方法
①农业措施 加强环境调控,注意改变棚室小气候,提高其透光性和保温性。露地栽培时,注意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
②防治害虫 及时防治温室白粉虱、蚜虫等害虫,这些害虫的大量繁殖会污染叶片,导致煤污病的滋生。
③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喷洒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或40%大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6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2%克抗灵可湿性粉剂60 0倍液,或50%安克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2.5%抑快净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每隔7天左右喷药 1次,视病情防治2~3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