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14-12-9 浏览人数:1437
|
 |
非洲菊白粉病 |
|
|
病害 |
|
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初在叶表产生白色小霉点,逐渐扩展成圆形至长椭
圆形黄白色斑,上覆白粉,即病原菌无性阶段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后期白粉层变成灰白色,并产生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闭囊壳。严重时叶片褪绿枯死。广东、福建发生重。
|
|
|
北方露地栽培病菌以闭囊壳越冬。北方棚室及南方露地栽培时,该菌以分生孢子或潜伏在芽内的菌丝体越冬或辗转传播,越冬期不明显,一般温暖潮湿的天气或低洼荫蔽的条件或气温20-25℃,湿度达80-90%易发病。该菌孢子耐旱能力强,高温干燥时亦可萌发,有时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易引起该病流行。
|
|
|
(1)发病初期注意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棚室要注意通风换气,预防该病发生。
(2)及时喷洒50%硫悬浮剂35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45%石硫合剂结晶3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
(3)大发生时可选用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如效果不佳,说明白粉菌已对三唑酮产生了抗药性,可选用12.5%腈菌唑乳油或30%特富灵可湿性粉剂3000-35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3500-4000倍液、40%福星(新星)乳油7000倍液,隔15天1次,连续防治2-3次。推荐使用粉锈安、普星、叶斑通杀、叶病灵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