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14-12-9 浏览人数:1282
|
 |
凤仙花疫病 |
|
|
病害 |
|
主要为害茎部。初根茎处呈现油渍状暗绿色条状斑块,迅速扩展后变为黑褐色不规则形,严重时茎、叶全部变黑,植株很快倒折、根颈部凹陷致植株倒伏死亡。在湿度饱和且持续时间较长条件下,病部长出稀疏白霉,即病原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
|
|
|
病菌在种子上或以菌丝体及卵孢子随病残体形式在土壤中越冬,该菌菌丝和孢子囊不能在土壤中越冬,但卵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4年,卵孢子是该菌进行初侵染的主要来源,借风雨及灌溉水传播,游动孢子可直接侵入凤仙花的根,是再侵染的主要器官。孢子囊萌发释放10—36个游动孢子,孢子囊也可直接萌发长出芽管及附着胞,产生侵入丝由叶片气孔侵入叶组织,起有分生孢子的作用,完成上述过程需要有水滴存在。茎、叶上的各种伤痕可使该病加重。病茵侵染幼苗引起倒伏,成株期,雨水多,湿度大或土壤粘重、地势低洼、重茬地发病重。
|
|
|
1.摘除病叶;增施磷、钾肥等。减少初侵染源。搞好园地卫生,采用隔年土,并在炎夏进行多次耕翻土地,经充分日晒该菌生活力降低,阳光照射可使休眠卵孢子萌发,从而丧失侵染能力;秋季彻底清除病残体,可减少发病。
2.发病初期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40%三乙膦酸铝(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400~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700~8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克露或克霜氰或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灭克(氟吗·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3.防止雨水溅射和传播,对减少地上部发病具重要作用。
|
|
|
|
|
|